菩萨蛮·画船捶鼓催君去

菩萨蛮·画船捶鼓催君去朗读

画船捶鼓催君去,高楼把酒留君住。去住若为情,西江潮欲平。

江潮容易得,只是人南北。今日此樽空,知君何日同!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菩萨蛮·画船捶鼓催君去创作背景

  宋英宗1065年,舒亶考中进士,舒亶在中进士后初任临海县尉,因擅杀不孝部属而辞官回乡,复起后调任审官院主簿。不久,他接受了一个任务,即出使西夏,划分宋夏疆界。这首词便是他在出使西夏之期所做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诸葛忆兵.宋词品鉴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0:155

  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。临别依依,行者与送行者,相互留恋,却终于分离。“画船捶鼓催君去,高楼把酒留君住。”送别者为行人设宴饯行,两人别离依依,千言万语说也说不尽,一直拖到最后一刻。捶鼓,犹言敲鼓,是开船的信号。船家已击鼓催行,而这一边却楼上把盏劝酒。“催”,见时间之难以再延。“高楼把酒留君住”,船家已经“催人”了,而这边还在把酒“留”人。为人饯行,按说应该先写“高楼把酒留君住”,之所以倒装,正是为了强调分离时的紧迫感。一”催“一“留”将“去"和"住”的矛盾突出出来了,并且带动全篇。“去住若为情,西江潮欲平。”行者欲去不忍,欲住不能,正左右为难之时,江水就快平潮了,“西江潮欲平”一语包含了无数未尽之言。这两句妙就妙在不直接说是去是留,而是通过江潮涨平的景象来说明答案。江潮涨满之时正是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。

  下片写别后的怀念。“知君何日同”,表现出难言的相思之情。“江潮容易得,只是人南北。”这两句承上片“江潮”而来,说潮水有信,定时起落,而人一旦离去,两人便遥遥相隔再难相见。“今日此樽空,知君何日同!”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,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。这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。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,用来表现依依不舍、绵长深厚的“思致”。将送别之人心中的不舍之情和盘托出,尤为动人。

  这是一首惜别词。作者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,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手法,与宋词中写离别时常见的缠绵悱恻、肝肠痛断、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。

舒亶

舒亶(1041-1103)字信道,号懒堂,慈溪(今属浙江)人。治平二年(1065)试礼部第一,即状元(进士及第),授临海尉。神宗时,除神官院主簿,迁秦凤路提刑,提举两浙常平。后任监察御史里行,与李定同劾苏轼,是为「乌台诗案」。进知杂御史、判司农寺,拜给事中,权直学士院,后为御史中丞。崇宁元年(1102)知南康军,京以开边功,由直龙图阁进待制,翌年卒,年六十三。《宋史》、《东都事略》有传。今存赵万里辑《舒学士词》一卷,存词50首。 ...

舒亶朗读
(0)

猜你喜欢

夏月灌鞠根,见花在秋日。先时不施工,临花已何及。

(0)

敢以批鳞笔,来探江上珠。流多兴废事,写出霸王图。

黄纛蛮君贵,牂牁汉迹孤。不须临碣石,炎澥小蓬壶。

(0)

三河名郡郁如林,治行看君结主深。但使便宜长得请,守臣无意赐黄金。

(0)

湖边一夜霜,庭树无秋声。懒不近笔砚,何以纾幽情。

但有一睡耳,展转无由成。起拥地炉暖,坐待天窗明。

(0)
刘崧

土屋无风尚不关,屋前遥见两青山。瓦盆盛酒茆铺席,何日柴门望月还。

(0)

南渡邦初造,西山将独贤。立功何赫赫,流庆尚绵绵。

报国横戈数,登坛授钺专。风云方际会,江海固周旋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