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候台(开平第二集,己未。)鉴赏

原文

蜿蜒西龙冈,绿草摇晴波。

旁有双玉井,石角增嵯峨。

明良佐神运,目力穷坡陁。

层垣睥睨雄,宝构通羲娥。

昂昂铁竿耸,飞鸟光荡摩。

土屋粘蜜房,文毡围锦窠。

缅思皇猷远,默止松林戈。

匪以清暑游,跋履劳鸣珂。

阴森晚色晦,寒沙聚群驼。

悲笳月初上,戴斗瞻天河。

赏析

景色描写

  • 开篇写景,气势不凡:“蜿蜒西龙冈,绿草摇晴波。旁有双玉井,石角增嵯峨。” 诗的开篇描绘了西龙冈蜿蜒的姿态,如一条巨龙横卧,绿草在阳光下如波浪般摇曳,生动地展现出西龙冈的秀丽景色。旁边的双玉井,井口的石角高耸,增添了一种险峻、奇特的美感,让读者对西龙冈的景色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,仿佛一幅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。
  • 细节刻画,生动形象:“土屋粘蜜房,文毡围锦窠。” 这两句通过对土屋上的蜜房和用文毡围着的锦窠的描写,展现了西龙冈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场景,给人一种静谧、祥和的感觉,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。
  • 视角转换,层次丰富:作者的视角不断变化,从远处的龙冈整体形态,到近处的玉井石角,再到土屋蜜房等细节,随后又转向高处的 “昂昂铁竿耸,飞鸟光荡摩”,描绘出铁竿高耸入云,与飞鸟在阳光下相互映衬的画面,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,展现出西龙冈景色的丰富多彩。

情感表达

  • 对历史的缅怀:“明良佐神运,目力穷坡陁。层垣睥睨雄,宝构通羲娥。” 这几句诗中,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历史上的贤明之士,他们辅佐君主,仿佛有神助一般,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痕迹。作者极目远眺,看到层层城墙雄伟壮观,高大的建筑仿佛与日月相通,暗示着此地曾经的辉煌,表达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往昔岁月的追思。
  • 对和平的感慨:“缅思皇猷远,默止松林戈。” 诗人遥想皇帝的德政深远,使得这片土地不再有战争,松林间的兵器也已停止使用,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欣慰和对统治者功绩的肯定。
  • 个人心境的流露:“匪以清暑游,跋履劳鸣珂。” 表明作者此行并非只是为了避暑游玩,而是历经跋涉,不辞辛劳而来,暗示了作者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。“阴森晚色晦,寒沙聚群驼。悲笳月初上,戴斗瞻天河。” 结尾几句通过描写傍晚阴森的天色、寒冷沙滩上聚集的群驼,以及初升的月亮和悲笳声,营造出一种孤寂、凄凉的氛围,寄托了作者在这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环境中的复杂情感,或许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有对人生的思索,在仰望天河时,更显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,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意蕴。

艺术特色

  • 情景交融:整首诗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作者通过对西龙冈景色的细腻描绘,融入了自己对历史、和平以及个人心境的种种情感,使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,情景相互映衬,相得益彰,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。
  • 用词精妙:如 “摇”“增”“耸”“荡摩” 等动词的运用,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和立体感;“嵯峨”“雄”“昂昂” 等形容词则准确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,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西龙冈的雄伟与秀丽。同时,“阴森”“寒沙”“悲笳” 等词语的使用,巧妙地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。
  • 结构严谨:诗歌从开篇对西龙冈的整体描写,到中间对历史遗迹和生活场景的叙述,再到结尾对傍晚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,层次分明,结构完整,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之中,使全诗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。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