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候台(开平第二集,己未。)

登候台(开平第二集,己未。)朗读

蜿蜒西龙冈,绿草摇晴波。

旁有双玉井,石角增嵯峨。

明良佐神运,目力穷坡陁。

层垣睥睨雄,宝构通羲娥。

昂昂铁竿耸,飞鸟光荡摩。

土屋粘蜜房,文毡围锦窠。

缅思皇猷远,默止松林戈。

匪以清暑游,跋履劳鸣珂。

阴森晚色晦,寒沙聚群驼。

悲笳月初上,戴斗瞻天河。

译文

山脊在日光里游动成蛇

草叶是液态的翡翠

两枚坠落的月亮沉入石缝

岩骨嶙峋 割裂云层

神祇的棋局布满山峦

砖墙吞咽最后一只鹰的投影

青铜巨柱刺穿天空时

候鸟正用羽毛擦拭星辰

陶罐盛满凝固的黄昏

织锦在风沙中孵育荒原

年迈的松树记得

每一柄锈蚀刀锋的温度

马蹄声碾碎避暑的谎言

驼影在暮色里蜷缩成沙丘

当骨笛唤醒冰川的弧度

我的头颅盛满整个宇宙的盐

注释

嵯峨:形容山势高峻,这里指石角高耸的样子。

明良:明君良臣。在诗中可能指历史上的贤明君主和辅佐他的臣子。

神运:神奇的运作,这里可理解为仿佛有神灵相助,使历史上的贤明君臣成就一番事业。

坡陁(tuó):地势起伏不平的样子。“目力穷坡陁” 指作者极目

远眺,看到起伏的地势。

层垣:层层的城墙。

睥睨(pì nì):城墙上的矮墙,也叫女墙,这里用来形容城墙的雄伟。

宝构:华美的建筑。

羲娥:羲和与嫦娥,代指日月。“宝构通羲娥” 形容建筑高大,仿佛与日月相通。

昂昂:高耸的样子。

光荡摩:阳光照耀,相互辉映。这里形容铁竿高耸,与飞鸟在阳光下相互映衬的景象。

蜜房:蜜蜂的蜂巢,这里指土屋上有蜜蜂筑巢。

文毡:有花纹的毡子。

锦窠(kē):华丽的窠巢,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,形容用文毡围着的地方像华丽的窠巢一样。

缅思:遥想,追思。

皇猷(yóu):皇帝的谋划、德政。

默止松林戈:意为使松林间的兵器停止使用,即战争平息,天下太平。

匪:通 “非”,不是。

清暑游:为了避暑而游玩。

跋履:跋涉,行走。

鸣珂(kē):指马勒上的装饰品,这里借指骑马出行。“跋履劳鸣珂” 表示作者骑马历经辛劳前来。

阴森:阴沉、昏暗,形容傍晚的天色。

晦:昏暗。

寒沙:寒冷的沙滩。

悲笳:悲凉的胡笳声。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,类似笛子。

戴斗:指北方。古人认为北斗星在北方,所以用 “戴斗” 代指北方。

瞻天河:仰望天河。这里描绘出作者在夜晚仰望天空,看到天河的情景,营造出一种悠远、深邃的意境。

登候台(开平第二集,己未。)创作背景

诗中提到 “明良佐神运”“缅思皇猷远” 等句,可能暗示作者所处的时代距离某个兴盛的朝代或时期并不遥远,或许是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代,作者得以有机会游历西龙冈,进而引发了对历史上贤明君主和盛世的缅怀。同时,诗中 “默止松林戈” 一句,可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处于和平状态,战争已经平息,作者因此感慨皇恩浩荡,使得百姓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。

另外,从诗中对西龙冈景色细致入微的描写来看,作者应当是亲自游历此地,被西龙冈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所触动,从而诗兴大发,借景抒情,创作了这首诗,以表达自己对历史、对和平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。

景色描写

  • 开篇写景,气势不凡:“蜿蜒西龙冈,绿草摇晴波。旁有双玉井,石角增嵯峨。” 诗的开篇描绘了西龙冈蜿蜒的姿态,如一条巨龙横卧,绿草在阳光下如波浪般摇曳,生动地展现出西龙冈的秀丽景色。旁边的双玉井,井口的石角高耸,增添了一种险峻、奇特的美感,让读者对西龙冈的景色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,仿佛一幅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。
  • 细节刻画,生动形象:“土屋粘蜜房,文毡围锦窠。” 这两句通过对土屋上的蜜房和用文毡围着的锦窠的描写,展现了西龙冈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场景,给人一种静谧、祥和的感觉,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。
  • 视角转换,层次丰富:作者的视角不断变化,从远处的龙冈整体形态,到近处的玉井石角,再到土屋蜜房等细节,随后又转向高处的 “昂昂铁竿耸,飞鸟光荡摩”,描绘出铁竿高耸入云,与飞鸟在阳光下相互映衬的画面,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,展现出西龙冈景色的丰富多彩。

情感表达

  • 对历史的缅怀:“明良佐神运,目力穷坡陁。层垣睥睨雄,宝构通羲娥。” 这几句诗中,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历史上的贤明之士,他们辅佐君主,仿佛有神助一般,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痕迹。作者极目远眺,看到层层城墙雄伟壮观,高大的建筑仿佛与日月相通,暗示着此地曾经的辉煌,表达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往昔岁月的追思。
  • 对和平的感慨:“缅思皇猷远,默止松林戈。” 诗人遥想皇帝的德政深远,使得这片土地不再有战争,松林间的兵器也已停止使用,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欣慰和对统治者功绩的肯定。
  • 个人心境的流露:“匪以清暑游,跋履劳鸣珂。” 表明作者此行并非只是为了避暑游玩,而是历经跋涉,不辞辛劳而来,暗示了作者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。“阴森晚色晦,寒沙聚群驼。悲笳月初上,戴斗瞻天河。” 结尾几句通过描写傍晚阴森的天色、寒冷沙滩上聚集的群驼,以及初升的月亮和悲笳声,营造出一种孤寂、凄凉的氛围,寄托了作者在这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环境中的复杂情感,或许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有对人生的思索,在仰望天河时,更显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,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意蕴。

艺术特色

  • 情景交融:整首诗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作者通过对西龙冈景色的细腻描绘,融入了自己对历史、和平以及个人心境的种种情感,使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,情景相互映衬,相得益彰,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。
  • 用词精妙:如 “摇”“增”“耸”“荡摩” 等动词的运用,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和立体感;“嵯峨”“雄”“昂昂” 等形容词则准确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,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西龙冈的雄伟与秀丽。同时,“阴森”“寒沙”“悲笳” 等词语的使用,巧妙地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。
  • 结构严谨:诗歌从开篇对西龙冈的整体描写,到中间对历史遗迹和生活场景的叙述,再到结尾对傍晚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,层次分明,结构完整,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之中,使全诗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。

袁桷

(1266—1327)庆元路鄞县人,字伯长,号清容居士。举茂才异等,起为丽泽书院山长。成宗大德初,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。进郊祀十议,礼官推其博,多采用之。升应奉翰林文字、同知制诰,兼国史院编修官。请购求辽、金、宋三史遗书。英宗至治元年,官翰林侍讲学士。泰定帝泰定初辞归。桷在词林,朝廷制册、勋臣碑铭,多出其手。卒谥文清。著有《易说》、《春秋说》、《延祐四明志》、《清容居士集》。 ...

袁桷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亲函玺绶赐王侯,百二秦关亦壮游。华岳三峰天外落,洪河一苇日边流。

星潢色动金城夜,鼓角寒生玉塞秋。咫尺昆崙应可问,乘槎莫到海西头。

()

一桡劈脑没遮攔,大海波涛彻底乾。

尽谓单传并直指,谁知总被祖师谩。

()

吾土之官易,同年感旧劳。宿名留乙榜,真卷贵仪曹。

不倦云中翼,相从海上涛。心知贤弟子,多有妙音操。

()

此水有傲骨,千秋出处艰。左行防陷泽,北注复归山。

白石漱不尽,贞禽去即还。流香莫嫌近,兰芷老逾悭。

()

尽道今年春较早。梅与人情,觉得梅偏好。一树南豅香未老。春风已自生芳草。来自城中犹带晓。行到君家,细雨吹池沼。怅望沙坑须会到。玉溪此意年时少。

()

儿曹远近俱儒仕,一在筠州一阆州。两地行程非可约,片时归计似同谋。

且从除夕尝家酝,莫问新年买客舟。代际唐虞各努力,老夫白首自无忧。

()